十三五”規劃收官之際,安徽創新捷報頻傳——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人造太陽”超導托卡馬克大科學裝置多次刷新等離子體運行世界紀錄,長鑫公司自主研發的動態隨機存儲芯片實現量產,安徽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8位……一項項喜人成績的背后,也有著皖投的見證,更融匯了皖投的辛勤汗水和巧思匠心。不從事科技研發,不直接生產科技產品,皖投何以與創新發展結下不解之緣?
守初心,潮頭
5年來,省委省政府高舉創新旗幟,依托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把創新打造成為安徽最靚麗的名片。
創新的浪潮激蕩在江淮大地,奔涌向前。企業是創新主體,國資更有責任、也有實力、有能力服務科技創新。
2014年8月以來,省委、省政府和省國資委搶抓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戰略機遇,啟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明確皖投為安徽省首家試點企業,承擔政府戰略任務,打造保障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引領工業產業升級的平臺。
2016年5月,時任省長李錦斌來皖投調研指導,要求打造“融資保障、產業引領和資源整合”三大平臺,用好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大力推進業務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助推產業轉型升級上取得新業績,充分發揮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杠桿支撐作用。
懷抱堅定的初心,肩負光榮的使命,皖投勇敢地站上了創新發展的潮頭。皖投緊跟省委省政府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服務源頭創新,推進成果轉化,培育創新產業,逐步構建起一個嶄新的創新生態體系,探索出了一條國有資本服務創新發展的新路。
謀新業,當自新
創新生態不是一成不變的溫室,只有在能力和體制機制方面加強自我革新,才能保障整個生態的持續健康活力。
這些令人欣喜的數字定格在“十三五”期末:皖投發起設立和管理的產業基金累計投資金額231億元,投資項目776個;所投企業累計實現上市(過會)41家,其中科創板15家,創業板15家,正在進行IPO審核排隊的8家,接受輔導的30余家。一批皖資、皖企上市及儲備的“梯形軍團”正在發展壯大。截至“十三五”期末,皖投發起設立和管理產業基金71支,認繳規模917億元,產業基金實現從1.0到3.0版本的三輪迭代升級發展。
任重道遠,皖投依靠的是修煉“內力”與巧借“外力”。內外兼修,才能涵養良好生態:
創新基金管理機制,初步建成基金信息化管理系統,建成以“雷達圖”為模型的基金和管理機構績效評價體系,提升標準化、數據化、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水平。皖投基金管理運營水平已邁入全國第一方陣。
抓住“全創改”戰略機遇,聚焦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募、投、管、退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謀劃推動“創新國有出資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試點”,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極大激活了國有投資機構的內生動力。
嫁接高端機構導入優質資源,參與設立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國家先進制造基金、長三角協同優勢產業基金等一批國家大基金,與毅達資本、基石資本等數十家國內領先投資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2021年1月9日NIO DAY上,蔚來ET7發布,這是蔚來汽車首款具備自動駕駛能力的智能電動旗艦轎車,而合肥也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2020年,皖投精準把握投資時機,聯合國投招商、合肥建投戰略投資蔚來汽車,引進其中國總部落戶安徽,開創了國家級產業基金、省級產業基金和市級產業基金三級聯動、聯合投資創新合作典范。
還有長鑫存儲、科大訊飛、銅化集團等,都是具有牽引性的重大產業項目。這些“大手筆”運作的背后是錯位發展、優勢互補、互相協作的三支投資隊伍。第一支隊伍是市場化管理機構,第二支隊伍是我省首個混合所有制的省級基金管理機構創谷資本,第三支隊伍是純國有的省創投公司,承接省“三重一創”、中小企業基金直投任務,聚焦政策性重大項目及前沿科技早期項目。三支隊伍協同運作,大大提升了皖投整體的投資運作能級和效率。
“十四五”的藍圖已徐徐勾勒,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皖投提出創新生態鏈戰略,以科技園區為“土壤”、以科技金融為“陽光雨露”、以科技產業為“種子、幼苗和樹木”。皖投將繼續秉持匠人精神,恪守園丁品質,打造和優化創新生態體系,守望蓬勃生機,靜待碩果累累。